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56.言归于好(2 / 2)

好容易抓到一个“做贼”的把柄,张五娘尽力扯开了喉咙。梁玉一挑眉,抽出了菜刀。

亲娘!这泼辣货疯起来连亲哥都砍,何况自己跟她有仇?张五娘的声音立歇。

梁玉提起菜刀,在众人注目之下,昂首阔步回了前夜睡觉的地方——居然没有走错地方。

她亮菜刀的时候惊动了许多人。早在她早晨“失踪”,就已将整个县衙弄得人心惶惶了。梁满仓死活不肯说闺女是奉了他的命才逃逸的,张县令等人便也没头苍蝇似的乱找,如今人回来了,赶紧像捧凤凰似的给捧了回来。

别人问什么,她也不答,只管提刀回房,将门一关,便开始脱绸袄。拿回了自己的内衣小衫,当然要换上才更舒服。至于张五娘,谁管她!

梁玉不管,并不代表别人就不管了。头一个惊了的就是管家,接着就是张县令——居然拿了自家穿旧的衣裳给她穿,还被个婢子拿来说事,这……这是在羞辱人。这是结仇啊。

张县令双腿一软,嘶声道:“将那无礼的婢子绑了,听小娘子发落!人呢?!给小娘子备的衣裳呢?!还不快些奉上?!!!不是叫你们换上新的了吗?为何还拿旧及搪塞?谁办的这事?拿下去,打二十板子!”

梁玉那边还在慢条厮理的换衣服,陆谊等三人已得到了消息见到了张县令。听张县令急切地说:“是下官的疏忽,竟让小娘子的衣裙上出了纰漏……”

萧度果断地道:“休要再拿小娘子说事。”

朱寂更是直接:“什么贱婢就值得费心了,打死了账。”

萧度道:“你又犯浑,哪有随便处决别人家奴婢的?随意杀人有伤天和,我看张郎处置得就很恰当,你主要再胡说。”

朱寂摸摸鼻子:“那也不能轻饶了。”

他二人是瞧不起梁家的,然而太子外祖父家,岂容奴婢冒犯呢?比起奴婢,那梁家就算是自己人了,自己人怎么可以被奴婢侮辱?!且一个小娘子,怎么能随便议论她的衣裙?

萧度不许人议论,偏禁不住使女来报:“小娘子恼了,正换回自己的旧衣呢。”

陆谊忙说:“快去请小娘子的母亲去开解开解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不须他讲,南氏已经摸到了女儿的房里:“乡下丫头,做学徒、穿旧衣的命,人家看见你穿得好些了,当然要当你做坏事了。不好怪别人的。好歹也是一条人命哩,咱饶了她,就当给你姐、你外甥积德了。”

梁玉才换完小衫,惊讶地转过头:“娘你说什么人命?”

“张家小娘子,叫拿下了,要打死哩。”

梁玉噎得差点说不出话来,顿了顿,才说:“我没想她怎么样呀?在师傅那里,她就干不过我,我现在哪会费心整她去?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吧。”

南氏这才欢喜起来:“这才对!”连声念佛,扶着个使女出去求情了。

梁玉房里的使女怯怯地上前:“小娘子,咱将衣衫换回来吧?新衣裳就得了。”声音里已带上了哭腔。

梁玉笑道:“我穿惯了这个了,你把这身好衣裳还给你们小娘子吧,挺好的衣裳让给人,得多担心。”她以己度人,说的是真心话,却又将使女吓得不轻。

整个县衙经这一闹,几乎要忘了她翻墙越狱的事儿了。陆谊等人却没有忘,张县令是记着但不敢再问,陆谊等人有使命在身,却是必要问的。

三人见她执意穿着自己的旧衣,以她虽出身贫寒却很有点骨气,不由对她另眼相看,甚至疑心这张五娘的父亲是有私怨而诽谤于她。敬重归敬重,该问的还是要问,该“劝”的也还是要“劝”的。

还是萧度先说话,婉地表示:“小娘子有什么要做的事情,是尽可以吩咐仆妇们去办的,不必亲力亲为。再有难办一点的事情,也可说与我们知道。”

梁玉正有事要说呢,张口就是:“那您给请个先生教学字儿吧,这一家子,总不好一直当睁眼瞎的。”

陆、萧、朱三人大为诧异,他们昨夜商议的也就是这么个结果。照着前汉处置外戚窦氏的办法来,叫梁家读书、学礼,跟懂道理的斯文人住一块儿熏陶。如今竟被个小姑娘先说出来了,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。

陆谊当即拍板:“这是自然。”

梁玉道:“哥是先埋怨我呢?还是先让我给爹回话?”

全家加起来也没有她的嘴巧!梁大郎白了她一眼,往后一退,将这个不好对付的妹妹交给亲爹来管教。

梁满仓也不含糊:“咋回事?你才走,他们就来人问,你事儿办得怎么样了?”

梁玉先把一块金子交还给梁满仓:“铜钱没法换,这点金子兑出铜钱来得一麻袋,我扛着没法儿翻墙。另想办法吧。师傅那里去了,头一样,叫咱别声张,别拿自己就当舅爷了,这背后肯定有事儿,有什么事儿,她也猜不透。叫咱心眼别太实在。看着对咱好的,未必就全是好心。大户人家的心眼,比咱们多。对了,还有,最要紧的一条,读书认字。”

梁大郎忍不住插嘴:“就这样了?”

梁玉道:“还能咋样?”吴裁缝说她的那些话,她当然就自己吞下去了。

梁满仓却夸了一句:“你这师傅拜得好。我咋没想到叫你们认字儿呢?方才张郎君来了,说了一堆好话,衣裳的事儿,你怎么弄的?”

梁玉一怔:“怎么都说衣裳?衣裳咋了?不好?不行?”

梁满仓道:“那就不是啥大事了吧?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等咱上了京再说。陆郎君说,京里有圣上赐咱家的宅子呢。等到了自己家,咱再讲究旁的。这认字儿,要有先生呀。”

梁玉道:“刚才他们问我话,我已经说了,他们答应了。”

梁大郎道:“你咋不跟爹先说,就自己做主了?”

梁玉道:“我看他们对咱没那么贴心,有缝咱就得钻,要不得等到啥时候才有机会跟他们说这个事儿?我看衣裳的事儿,在他们心里好像也不算太小。就拿着这事儿跟他们讲价呗。”

梁满仓想吴裁缝的建议与自己先前想的,也差不太多,便对儿子们说:“行了,都能安心啦,告诉他们,都老实着点儿。等来了先生,都跟着学字儿。”

梁大郎一脸为难:“阿爹,我就不用学了吧?”

梁满仓一看长子,三十好几,儿女都快能成家了,再叫他跟几岁的侄子一块儿学字,也确实不大像样。梁满仓自己是不想去上学的,将心比心,梁满仓发话了:“凡比六郎小的,都得上学!”梁大郎、梁二郎都舒了一口气。逼儿子读书,这个他们乐意干。

梁满仓想了一想,又说:“玉也跟着上学!”

“啥?”梁玉吃了一惊,“我?”

她对读书识字并有执念,且也知道叫女孩儿读书的人家很少,自己的志向也不在这上头。乍一听梁满仓这吩咐,全然摸不着头脑。

梁满仓肚里有一本账:小闺女是儿孙里最聪明的一个了。梁玉能记住家里每一样东西放在什么地方、谷子的损耗,几亩薄田的产出,每年出多少税。当初他把小女儿、比小女儿大一岁多的大孙女、比小女儿小几个月的二孙女、三孙女,四个一块儿送给吴裁缝,半个月后,退回来仨。梁玉在县城没几个月,没耽误学手艺还能听说官话了,不识字,但是会简单的算个数。

梁满仓当然希望有一个精明的儿子,如果没有,女儿精明他也不会拒绝的。既然女儿聪明了,就得人尽其用!指望儿子学会这些,不如指望闺女。

“学!凭啥不学?还要你出力呢!你认字,我得再交你个事办,你得学记账、算数。”梁满仓知道有账房这种人,但是一个铁公鸡,更愿意相信自家人。

那就学吧,梁玉也没拒绝,技多不压身。再说了,会自己记个账也挺好的。

梁满仓道:“大郎啊,你去跟郎君们说,我求他们的,将你妹妹也捎上一块儿念书吧。”

梁大郎赶紧答应了下来,梁玉左看没事,右看没事,也起身:“阿爹,那我也……呃,这没我什么事儿了呀。一闲下来还真是难受。”

梁满仓也笑了:“都是贱骨头,你爹也是贱骨头,闲下来就心里发慌,非得干点活不行。去你娘那儿吧,再给她画个菩萨相,她家里那个没带出来哩。”